573惊天收购战·风云-《数字王国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有时,成功十次也抵不住一次的失败。
    到了那时,数字集团会不会失控?辉煌、金龙会不会有连锁反应。
    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英明的企业家,能带领公司一步步走向辉煌,而不是一个冒险冲动、盲目自大的领导人,葬送大好形势。
    赵子明即使握有公司绝对控股权,面对政府无声的压力,股东暗含的不满,下属的怀疑,他会不会乱中出错,甚至做出更离谱的决定?
    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。
    一个失去人心的领导者,即使掌握再多的书面股份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    真到了那一步,如果不想公司崩盘、事业溃塌,主动退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。
    至于退出后是否能东山再起,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。
    这一切都源于赵子明此次选择的方式—“恶意收购”。
    恶意收购与善意收购的区别在于是否会提前联系董事会和管理层。
    恶意收购一般是不联系管理层,甚至刻意要偷偷进行的。
    正如赵子明所做的,之前以各种手段慢慢收集ARM的股票,等到了5%的比例之后,就在市场上公开发一个收购要约(tender  offer)。
    要约内容类似于:我要以25块钱每股的价格,收购公司40%的股份,有效期为2个月等等。
    恶意收购的方法有两种,一是直接大量收购公司股票,甚至全盘100%收购,占据话语权。二是收购一定量的股票,获取一定的话语权,然后影响董事会和其他股东,再慢慢把董事会和管理层换成自己的人,最终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。
    既然是恶意收购,自然不得人心。
    当然,除了不得人心之外,坏处还有很多。
    比如说成本往往比善意的收购要更贵。
    因为善意收购一般已经是董事会和管理层批准的了,他们会充当一个“劝说者”的角色,告诉大大小小的股东,为什么应该同意这个收购,股东也更容易被说服。
    恶意收购要约,没有管理层的支持,往往就得用钱砸小股东了,这时候收购的成本也会抬高不少。
    而相应的,风险增大。
    一旦收购失败,对冲基金之前做空的巨额订单,可以把赵子明前期投入的成本吃干抹净。
    ARM估值250亿,最终牵动的资金可能要400亿左右,赵子明自然没有如此多的现金流,所有资金都是来自抵押贷款、过桥资金。
    一旦亏空,必定会形成雪崩效应,席卷名下所有公司。
    很多人都好奇,为什么赵子明会如此愚蠢,选择恶意收购。
    即使是数字集团的管理层,也有很多人对此不解。
    选择非恶意收购,提前和ARM公司领导层协商,即使不成功,也不至于损失太大,伤筋动骨。
    甚至有人认为,恶意收购与赵子明一直以来的光辉形象不符合,很容易给外国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    不管是从谋略上还是从道德上讲,此次恶意并购绝对是一大败笔。
    当然,虽然恶意收购不得人心,却也并不代表正确或错误,没有什么应该和不应该。
    收购和反收购都是手段。
    在商业的世界里,工具既不是善意的,也不是恶意的,它是无意的。
    它并没有某种善或者恶的偏好或者取向,而只是按照自己本来的规律运行。
    换句话说,赵子明选择恶意收购,在道德层面上没有值得攻击的借口。
    至于是否明智,就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
    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还是,能不能行?
    一脚在天堂,一脚在地狱。
    赵子明从来没有如此深刻体验到,成王败寇就是这么简单,
    第(3/3)页